学院新闻

医学院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开大学

2019-01-18




2019年1月17日上午,习近平来到天津考察调研。在南开大学,他参观了百年校史主题展览,与部分院士、专家和中青年师生代表互动交流,察看了化学学院和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详细了解南开大学历史沿革、学科建设、人才队伍、科研创新等情况。


  

医学院2014级本科生周静说,曾多次被总书记提到过的南开,今天终于迎来了习近平总书记,身为南开学子,自豪激动欢喜倍受鼓舞。动荡的1919年,南开大学在张伯苓老校长等的百般奔波下终于成立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曾在这里求学,战火曾无情地打击过南开,但西南联大见证了它的刚毅坚卓。百年南开,风雨中诞生,新时代壮大。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每一位南开人都在为公奉献,为能奋斗,不满足于现在而时刻追求进步。成才报国,复兴中华,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八位入伍南开学子的殷切嘱托,也是对我们每位南开人的殷切嘱托。我一定会努力,积蓄力量,在医疗行业中奋力前行,成长为一名优秀医生,愿南开明日以我为傲。

医学院2016级博士生赵进说,在南开百年校庆之际参与欢迎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开的活动,近距离感受总书记的人格魅力,由衷为是一名南开人而自豪。百年南开,从风雨中走过的南开人一直秉承着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自建校之初与国家共命运的救国行动到现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努力成为国栋梁,一代又一代南开人牢记公能校训,将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牢记于心付诸行动。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与我们一一握手,询问大家的情况,挥手向大家示意,第一次真实感受到领导人亲切与和蔼,心情无比激动温暖的感觉油然而生,高喊着振兴中华,高唱着《我和我的祖国》,深切感受到作为一名南开医学生的责任与使命,我们将努力奋斗,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建设健康中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医学院2017级硕士生李玉乔说,2019年1月17日,距离南开大学百年校庆还有273天,南开园里迎来了百年校庆的贵客。总书记在百忙之中视察南开,参观南开大学百年南开校史主题展览。作为众多南开学子中的一员,非常荣幸能与总书记如此近距离地接触。从电视荧屏转到现场亲临,那种心情无以言表,兴奋的同时带有激动,如果非要找个词形容,那就是幸福。作为南开人,光荣感上升的同时,肩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也随之增加。在今后的学习及工作中,我们要永远秉承“公能”精神,以终为始,做无愧于心的南开人,为中华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医学院2014级本科生崔昊说,1919-2019,百年南开伴随中华民族复兴而熠熠生辉,在这个隆重而有纪念意义的年份,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开大学考察百年南开发展情况。我有幸近距离与总书记交流并握手,厚重而温暖双手托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揭开了百年南开走向辉煌的新篇章。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之时,作为南开人,作为医学生,我将会牢记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将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锤炼临床本领,不负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医学院2018级硕士生师智勇说,1月17日注定是难忘的日子,总书记不辞辛劳视察南开。作为欢送总书记队伍中的成员,如愿看到了总书记和蔼可亲的面容,激动大声向问好。近年来,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及南开大学,这次更是亲自来到南开大学视察工作,我们深切感受到总书记对南开的重视和殷切希望,无上光荣,使命感倍增。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唯有如此才能报答国家和南开对我的栽培。

医学院2017级博士生王迪2019年南开大学即将迎来百年华诞,同时也是自己进入南开园的第十个年头,在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年份,我很荣幸能够成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开百年发展的亲历者,并且作为欢送总书记队伍中的一员,近距离感受领袖的风采。曾经在电视上收看新闻联播、新年贺词,在国家博物馆参观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展览,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深深地被总书记的人格魅力所感染,特别是总书记亲民爱民的形象深入脑海。今天有幸见到总书记,他脸上的微笑给人温暖,那双温暖又厚实的大手给人奋发向上的动力!作为一名南开的博士生,一名南开的党员,我为母校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骄傲自豪,未来我将牢记总书记嘱托,继续秉持南开“公能”精神,知中国服务中国,用所学专业知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医学院2017级口腔医学班主任陈赜老师说,如此近距离的见到习近平总书记,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主楼前,总理像旁,我与5000多名师生一起,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1919-2019,百年南开,沧桑巨变,不变的是一代又一代南开人救国图强,立志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品格精神,“知中国、服务中国”的远大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说你们在南开大学学习是幸福的。我想说,作为一名南开的教职工,在这里工作也是幸福的,总书记的关怀令我们每一个南开人都备受鼓舞,我们会脚踏实地的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为南开新百年的辉煌不断努力!



  

图源:新华社和师生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