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班名称:智能医学工程人才培养创新班
培养学院:医学院
依托专业:智能医学工程
二次选拔名额:20人
选拔进入复试比例:2:1
选拔范围:全校新生
初试科目:数学、英语
复试方式:综合面试
退出机制:1、自愿退出
2、必修课挂科3学分及以上,自动退出
3、第6学期末,未按培养计划规定修满必修课程,自动退出
4、有重大问题或违纪情形等不适合继续在创新班学习的,经评定后退出
进入时间:第1、2学年末可进入
进入机制:在创新班有名额的情况下,对相关专业报名学生进行综合考评排序
一、培养目标
培养人工智能+医学交叉领域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聚焦国家健康中国2030战略需求,致力于打造具备医学基础、人工智能技术、工程实践能力的医工融合领军人才。通过强化脑机接口、生物材料、生物力学、医疗大数据等前沿领域的系统培养,使学生既掌握临床医学基础知识,又能熟练运用深度学习、智能算法、数据挖掘等技术解决医学难题。
重点培育三类能力:一是智能医疗设备研发能力,包括可穿戴设备、手术机器人等创新器械设计;二是医疗大数据分析能力,涵盖基因组学数据解析、影像智能诊断系统开发;三是转化医学研究能力,推动实验室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同时注重培养医疗伦理意识、国际学术视野和跨学科协作能力,使学生成为推动智慧医疗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培养特色
本项目的最大特色在于构建了医工贯通+项目驱动的创新培养体系。培养模式上采用本硕贯通制,通过医学院与工科院系的课程共享,形成医学基础+人工智能核心+工程实践的三维课程架构,设置《智能医学图像处理》《生物医学传感器》等特色课程。
实行双导师制,学生在本科阶段即可自主选择来自医学院、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统计学院、软件学院的导师组合,早期介入国家级项目平台的脑机接口研发、医学影像处理、医疗大数据统计等科研项目,沉浸式体验临床问题转化为工程课题的途径。
建立课程-项目-竞赛-成果转化四维培养链,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高等级创新设计大赛平台实现成果孵化。特有的医工交叉工作坊定期邀请临床医生与工程师联合授课,真实还原医疗场景中的技术痛点。
三、学生去向
毕业生去向预计呈现多元化:约 40% 进入国家乃至国际顶尖院校攻读生物医学工程、计算医学方向博士学位;30% 入职智慧医疗,互联网医疗 等龙头企业,从事智能影像设备研发、医疗AI算法优化等工作;20% 进入三甲医院医学工程处、信息中心,推动智慧医院建设;另有10%选择创业,聚焦移动医疗、数字疗法等新兴领域。典型就业岗位包括智能手术机器人系统工程师、医疗大数据分析师、医学人工智能产品经理等。
产教融合为本培养模式的突出特色,毕业生平均起薪高于传统医学专业。其核心竞争力为既懂临床需求又具工程实现能力的稀缺特质。
联系方式和咨询群组:
联系人:刘老师、李老师
邮箱:changliu@nankai.edu.cn liyaq@nankai.edu.cn
飞书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