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南开大学与天津市眼科医院主办院士高峰论坛

2021-10-20

南开新闻网讯(记者 付坤 摄影 宗琪琪)10月19日,由南开大学和天津市眼科医院联合主办的南开大学眼科学研究院成立大会暨院士高峰论坛在天津市眼科医院举行。5位院士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论坛开幕式上,南开大学眼科学研究院揭牌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名誉所长谢立信受聘南开大学眼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论坛上,谢立信院士作了题为“中国角膜盲防治”的报告。在报告中,他介绍了我国白内障盲防治、视网膜疾病盲防治及现今热点问题近视防控的现状,并从中国角膜盲现状、角膜盲防治两方面进行报告。

  谢立信提到,目前角膜移植术是角膜盲患者复明的唯一手段,但制约角膜盲复明有三大瓶颈难题,一是角膜病医生培养周期长,二是术后复明率低,三是供体极其匮乏。

  为解决上述问题,他提出了几点解决方案:建设我国角膜病信息库,创建全国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平台和会诊中心,制定专家共识;开展角膜手术创新和基础研究及生物工程角膜研究,其中包括创新生物工程角膜制备技术,进行生物工程角膜力学研究,组织工程角膜材料学的研究,并研究世界首个眼内植入缓释药物。报告中,谢立信还着重对糖尿病角膜病变研究进行了阐述。

  “角膜盲的防治依然任重而道远!每一位眼科医生都应继续为‘人人享有看得见的权利’奋斗!”报告最后,谢立信院士郑重勉励大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杨雄里在题为“本实验室近视研究概览”的报告中,介绍了其实验室在近视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分享了近视性屈光偏移的多巴胺依赖性机制和非多巴胺依赖性机制研究发现的历程,并介绍了自感光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参与近视发生的机制研究的新发现。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肾脏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香美做了题为“中西医结合‘眼-肾’关联诊疗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报告。她指出,眼底是全身血管的窗口,而高血压、血糖异常等可通过多种机制引起内皮功能障碍,最终导致肾脏病变、视网膜病变等微血管并发症,因此,观察眼底对于高血压预测和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陈香美致力于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发2型糖尿病肾病智能化诊疗的流程,其中“肾-眼-影像”等多学科的交叉,为无创诊断、智能远程诊断及大样本人群筛查提供了支撑。

  陈香美还谈到了中医的整体观 ,她表示,“眼通五脏,气贯五轮”,包括肾脏在内的各种重要组织器官异常均在眼部有所体现。将中医传统目诊“观眼识证”和光学技术、AI技术进行整合,能够建立不同疾病的诊断模型。而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原理来解析中医药疗效,创建中西医结合诊疗学基础研究新范式,是当今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工作重点,也是中国医务工作者的责任。

  陈香美还结合自己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强调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应坚持“临床-科研-教学”相结合,立足临床,重视科研,培养复合型人才。在报告最后,陈香美回顾了她与南开大学的渊源,并预祝南开大学眼科学研究院的建设发展捷报频传,绚丽辉煌。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院长徐建国在论坛上作了题为“特殊生境微生物和新发传染病”的专题报告。他说,我国时隔一两年就会出现1至2种新发传染病,大约每十年就发生一次大的新发传染病疫情,新发传染病出现的频率增加,病原体的范围扩大,威胁长期存在。徐建国指出,过去传染病更多与贫穷、不卫生、自然灾害相关,现在传染病则与生态、人的行为相关。

  徐建国在报告中介绍了我国面临的17种新发传染病暴发风险,并提出主动应对新发传染病的理论——反向病原学。他表示,应对新发传染病的传统策略是在传染病出现后才对其进行研究并制定预防控制策略;反向病原学则“化被动为主动”,通过研究未知微生物,评估其致病力并提前预警,从而预防疫情的发生。

  徐建国讲述了青藏高原、冰川、深海、极地等特殊生境中潜在的未知病原体。他以自己从事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微生物研究十余年的经历,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喜马拉雅旱獭、藏羚羊、秃鹫等野生动物携带的病原体及其致病风险。

  “极端环境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徐建国强调,研究青藏高原、深海、极地等极端环境存在的大量未知微生物并评估及危害,对预防新发传染病、维护国家生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英泽作了题为“临床科研创新中的‘四两拨千斤’”的学术报告。“什么是科技含量?衡量科技含量指标的标准又是什么?是论文的影响因子,还是对人类的科技贡献?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科技工作者深思的问题。”一上来,张英泽就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他谈道,近500年来,现代强国中,每个国家的崛起和强盛都是以标志性的伟大发现和发明作为支撑。我们要树立文化自信,不要被问题的表象所迷惑,要打破固有思维禁,同时要全面思考,善于运用逆向思维,找到问题的本质,从而有的放矢。科技工作者应密切关注临床科研中关键步骤的改革与创新。在临床科研工作中要有“小心思、巧心思”,使改革与创新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落一子而满盘活”的作用。

  张英泽还介绍了张氏N三角理论及其团队根据该理论对PFBN进行研发和改进的情况。他说,在创新过程中,发现问题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惟有坚持不懈的研究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在推动科技进步的过程中,是发现重要还是发明重要?对于这个问题,张英泽认为,发现是长江与黄河,源远流长;发明是洞庭湖和白洋淀,若不注水将会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