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开大学2021年度“五四红旗团委”评审中,我院团委荣获“五四红旗团委”光荣称号。过去一年,我院团委聚焦专业特色,精心组织谋划,推动构建共青团改革“横纵内外”四维布局,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走心,不断提升团组织“三力一度”。一、横向延展“师生四同”覆盖面,厚植爱国情怀,聚力提升共青团的引领能力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学生中入脑入心。学院邀请蓝海、张健、张鸿等专家学者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南开校训的要义与精髓等开展多场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讲座,涉及理论解读、时政热点、从严治党、校史教育、医学人文等主题,提升青年理论素养,引领青年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使命担当。依托班级团支部和各团学组织,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举办“医心向党”微团课大赛;联合化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青春心向党,奋进新百年”党史学习教育知识竞赛;举办“迎接建党百年,绘党史长卷”绘画比赛等,将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到青年生活始终,引领学院青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激发学生爱党爱国情怀。深化“师生四同”实践育人模式
3月7日上午,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王磊来医学院、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调研推动相关工作,人事处处长孙红文陪同调研,医学院、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人事处相关负责同志参加座谈。与会人员就医学学科人才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引进和招聘、青年教师培养、高水平公共卫生研究院建设等问题进行交流,落实具体建设责任。王磊副校长指出,医学学科发展当前面临重大历史机遇,建设任务艰巨,要充分利用学校政策和现有条件积极引育高层次人才,落实好学校“一人一策”人才培养要求,搭建人才发展科研平台,支持高端人才建设团队并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人事处与学院要做好沟通协调,共同落实好相关指标建设要求,切实实现“生医发展”计划目标。
近日,2021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南开大学医学院3项科研成果获奖。 其中李宗金教授领衔完成的“间充质干细胞及外泌体在组织再生中的应用与分子影像学评价”获得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毛大庆教授参与完成的“流域抗生素胁迫抗性基因的污染特征、驱动机制和风险防控”项目荣获2021年度自然科学特等奖(第三获奖人)。孔晓红教授参与完成的“腰骶神经根病诊疗体系的建立与推广应用”项目荣获2021年度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第五获奖人)。 2021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最终评选出自然科学奖13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技术发明奖10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科学技术进步奖174项(特等奖8项、一等奖27项、二等奖101项、三等奖38项)。南开大学共有23项科研成果获奖。
为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持续营造学党史、看党史、用党史的浓厚氛围,2月23日,医学院党委组织教工党员干部集中观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长津湖之水门桥》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七连战士们在结束了新兴里和下碣隅里的战斗之后,面临更艰巨的挑战和更猛烈的火力,他们在美陆战一师撤退路线上的咽喉之处——水门桥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的故事。观看过程中,大家都沉浸在紧张凝重的战争氛围中,被影片中的故事情节所震撼,被展现的坚不可摧的革命信仰、为国家命运赴汤蹈火的革命情怀所感动。观影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被老一辈革命家钢铁意志和满腔热血所触动,这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堂生动的“党史课”。要铭记抗美援朝历史、传承抗美援朝精神,更要拿出坚定的信心、饱满的干劲尽心竭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学院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2021-2022学年寒假期间,新冠疫情“奥密克戎”突袭津城。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津城动员,积极迎战。为响应学校关于做好寒假教育教学活动的号召,助力师生共抗疫情、丰富学生假期生活,南开大学医学院、南开大学思源书院特别推出“安心抗疫,健康新年”系列讲座。从1月21日开始,共组织学院及附属医院一线教师推出16场健康知识系列讲座,于2月9日,圆满落下帷幕!“安心抗疫,健康新年”系列讲座的讲者来自南开大学医学院、南开大学各附属医院教学骨干以及南开大学思源书院导师,选题围绕健康知识、抗疫医学史、医学伦理、应对疫情的心理问题等诸多方面展开,既有科学性,又有趣味性,既有对日常行为习惯的指导又有对心理和思维方式的梳理。系列讲座向全校师生乃至社会公众开放,16场讲座精彩纷呈,累计入会人数共计1651人。在“后疫情时代的畅想”中,刘寅老师深入浅出的带着大家从病原学知识、穿梭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从病毒变异到共同畅想疫情未来走向……讲座引人入胜,使人共鸣;徐汉辉老师在“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及相关伦理问题”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分享了器官移植中重要伦理问题的根源和现状,激发了听众对医学伦理问题的强烈兴趣;杨
百年南开,永远年青。百年来,南开大学始终坚持南开道路、发扬南开精神、光大南开品格,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全面加强人才工作,向着建设南开品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不断前进。南开大学医学院自1989年开始招收首届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学生15人。1993年10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南开大学医学院正式成立。学院成立以来,借助南开大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厚底蕴以及综合教育资源优势,为学生营造了多学科共享的学术氛围,培养了一大批医德高尚、人文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宽厚、医学基础理论扎实、专业实践技能熟练、有终生自我充实能力的高级医学专门人才。目前拥有临床医学博士科学学位授权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口腔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四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二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设有临床医学5+3、口腔医学、智能医学工程、眼视光医学四个本科专业。医学院拥有教育部“2011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生物医药国际联合实验室、“肿瘤免疫与生物疫苗”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天津市“肿瘤微环境和神经血管调节”重点实验室、天津市“
近日,欧洲著名“Expertscape”机构公布了2022年最新的“全球激光角膜手术专家”国际排名,我国知名屈光手术专家,天津市眼科医院、南开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南开大学眼科学研究院院长王雁教授在全球6000多名角膜激光手术领域的专家中排名第6名。此外,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周行涛教授位列第8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王勤美教授跻身前35名。以王雁教授带领的南开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屈光手术中心在此次排名中全国名列前茅。屈光手术在屈光不正矫正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主流的手术方式是以激光为主。近几年,我国屈光手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大幅提高,每年手术量约100万-150万例,致力于安全性、有效性、精准性和稳定性的目标,正朝着微创化、多元化、智能化、规范化方向发展,部分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权威学术期刊《柳月刀》(TheLancet)研究显示,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是目前被广泛认为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较高的屈光不正矫正手术之一。国际著名屈光手术医生DanZ. Reinstein近日在专业期刊JRefract Surg发表题为“屈光手术被纳入对抗因未矫正屈光不正而导致的全球视力障碍的时代已经到
(通讯员彭茜)1月19日,南开大学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此次经学校自主申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推荐,教育部综合认定并公示,全国共有201所学校被确定为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据悉,该项工作为教育部实施青少年急救教育行动计划的第一步。10月8日,教育部办公厅为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21〕7号)精神,加强学校急救教育,保护青少年生命健康,为社会培养乐于施救、敢于施救、善于施救的人员,向全国发出了“开展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学校设备处大力支持下,我校由医学院牵头组织申报材料,成功获批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生命健康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和前提。该项工作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提升学生健康素养为核心,以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为重点,以提高校园应急救护能力为目标的重要举措。此次获批是教育部对南开大学应急教育工作基础和能力的认可。获批后,医学院将会同设备处、教务
天津本轮本土疫情发生以来,医学院始终关心留校师生,特别是处在管控区内各位同学的身体状况及生活需求。1月14日,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许萌与部分学生骨干到津南校区学生及教职工宿舍,看望了学院全体的留校师生员工,代表学院向大家送上了采购的生活物资,鼓励大家齐心协力,共抗疫情。本科生同学领取慰问物资在本科生宿舍,许萌了解了学生日常的生活情况、学习情况以及家乡目前的疫情情况,提醒大家要规律作息、增强锻炼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并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各项志愿服务工作中,展现医学院学子的风采。与研究生同学亲切交谈随后,许萌与天津市食品科学与健康重点实验室的各位研究生进行了亲切交流,叮嘱大家在日常的科研工作中一定注意劳逸结合,听从学校和导师的安排,在生活或其他方面如果有任何需求及时向实验室和学院进行反馈。隔离宿舍同学的慰问物资及手写卡片在看望隔离宿舍的几位同学时,虽然无法与同学们面对面进行交流,但是许萌将“携手抗疫,共渡难关,医学院为你加油!”的小卡片放入了给大家准备的物资袋中,力争让每位隔离的同学都能感受到学院师生与他们同在。慰问医学院保安师傅在慰问学院吴景、董璐两位老师时,两位老师均表示感
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田报春)12月26日,南开大学人民医院转化医学研究院在人民医院E座举行年会。南开大学副校长、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王磊,天津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朱思伟出席并致辞。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员姜长涛、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和台湾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黄俊铭、深圳大学纳米光子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袁小聪作特邀报告。 王磊感谢人民医院对转化医学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他指出,加强与天津市人民医院等市属医疗机构的合作,着力发展医学学科,是南开大学面向国家需求,在新百年中加快推进“4211卓越南开行动计划”生医发展计划的重要战略部署。希望研究院的研究要发挥独特优势,“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充分利用人民医院的临床资源和南开大学的基础学科优势,从临床问题出发,做出有益于人民生命健康的成果。 朱思伟对转化医学研究院成立一年多以来,在科研项目立项、科研论文发表、人才招聘及聘任等多方面工作作汇报,并对2022年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研究院下一年度还需要继续创新机制,协调联动。探索学校、学院、医院及相关合作单位联动的医学研究创新发展模式,打造更为开放的创新平台,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科技创